今年“五一”前夕,番禺区以一场庄重的仪式拉开“匠人匠心匠品”传承创新系列活动的序幕。新政策的出台与10个大国工匠和名工名匠传承创新工作室的揭牌成立,产生叠加效应深富策略,标志着区域技能人才培育迈入新阶段,更彰显出番禺以工匠精神为纽带,为先进制造业和“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的战略决心。
以“匠人”为本 构建全链条育才矩阵
据了解,番禺区出台《番禺工匠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番禺区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办法》,以系统性政策培育新时代“匠人”,打通从技工教育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打造“政校行企”协同育才的良好生态。
通过建立建强产业技工产教供需联盟,建设广汽埃安(交通)产业学院、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等平台,番禺构建起“招生—培训—评价—认证—就业创业”一体化体系,截至目前,已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超3000人次,全国技术能手朱惠珊正是产业技工产教供需联盟生态链赋能工匠培育的优秀代表。
依托该联盟,番禺创新“产教评”生态链,成功培育希音、保伦电子等8家企业成为省级链主培育单位,成功打造希音、广电计量检测集团成为广州市产教评技能生态区“样板工程”,并获得建设资金近100万元,其中希音公司开展产业链内部培训覆盖超4万人次,获国家人社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新型学徒制,推动番禺电缆、广汽传祺等30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汽车维修、智能装备等工种培训近4000人次,让“小学徒”变身“大工匠”。
据不完全统计,番禺技能人才总量约40万人。在此基础上,番禺正在谋划新一轮工匠培育计划,将开授“传承红棉匠心,技能照亮前程”公益课程,着力培育更多智造型工匠和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并以点带面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建设工匠学院,为“智造强市”战略夯实工匠人才基础。此外,指导企业举办机械加工、电气自动化等竞赛,以赛促培,加快工匠人才培养速度。
以“匠心”为魂 激发先进制造业澎湃动力深富策略
在番禺永华家具的现代化车间,不时能看到轻工大国工匠陈达强指导徒弟们优化广式硬木家具榫卯结构的身影。这位从业46年的非遗传承人,既复刻了明代《鲁班经》中的经典器型,又研发出融合番禺鳌鱼舞元素的创新家具,当中蕴含的匠心之美,充分印证了工匠精神的本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轻工大国工匠陈达强(左)在车间带徒弟学习选料知识
然而,工匠精神并非是对传统的墨守成规,而是有着更高的追求。如今,这种精神正加速转化为番禺制造业升级的强劲动能。
由“广汽集团劳模”、广汽荻原模具冲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李载宏牵头组建的公司首家职工创新工作室,近年成果斐然。他们成功研发出一套全新的螺柱焊接工艺,使得其焊接不良率达由原3‰削减到零不良,同时设备投资减少50%以上。针对设备老化导致的焊接强度不良问题,团队联合高校设计开发焊接监控系统,确保车身焊接强度100%,产品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番禺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团队,聚焦于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优化、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深富策略,不断探索突破,推动番禺制造业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以“匠品”为基 推动“百千万工程”结出硕果
匠品,是匠人精神与精湛技艺相互交融的珍贵结晶,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需要为其赋予顺应时代潮流的全新价值。基于此,番禺区注重将工匠精神融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创新性开辟多元发展路径,助力“百千万工程”在番禺开出璀璨繁花、结出丰硕成果。
在全省首个“非遗古镇”沙湾古镇,灰塑、砖雕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各式各样的岭南文化活动办得如火如荼,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力争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旅IP,充分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活力。
荣誉砖雕大国工匠何世良专注砖雕艺术
上漖村则依托拥有150年历史的龙舟制作技艺,精心策划文化体验游项目,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升级,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悦佳水果专业合作社社长冯志佳,在农业领域默默深耕20年,大力推动特色水果种植,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惠及千名农民,更创造了突破2亿元的经济效益。
省劳模冯志佳查看胭脂红番石榴生长情况
这些都是番禺“百千万工程”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的生动典范。它们以匠品为核心,串联起文化、旅游、农业等多领域发展,不仅扮靓了和美乡村的“面子”,更做实了乡村振兴的“里子”。
番禺“匠人匠心匠品”传承创新系列活动,既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行动,也是产业变革的创新举措。通过“技艺传承—人才培育—产业升级”的闭环,番禺正在证明:工匠精神不是历史的注脚,而是通向未来的密码。未来,随着工匠培育计划的深化与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扩容,番禺继续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的跃升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番禺样本”!
文:番禺融媒记者樊芸
图为资料图片
博股论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